第四次全教会精神辅导提纲



第四次全教会精神辅导提纲

黄 国 清

一、前三次全教会的主要功绩

1、体制改革:迎来教育事业的春天。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教育事业怎样在新形势下发展,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198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掀起了中国教育领域的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教育体制改革新征程。1985年到1992年,短短7年时间,社会各方面集资办教育就达1062亿多元,基本实现了农村中小学“一无两有”(即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明显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实现“两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在当时完成这些工作则需要100年左右的时间。

2、优先发展:中国教育走上快车道。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刻,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制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叶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蓝图。为贯彻落实纲要,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教会,使教育事业走上了快车道,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第二次全教会将“两基”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3、素质教育: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应对21世纪的挑战,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这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文件、三个会议,开启了中国教育新的历史时代,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每一次会议的召开和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将中国的教育思想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中国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第四次全教会的基本概况

2010年7月13—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会议由政治局常委、常务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在京的常委全部出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国务委员刘延东作了总结讲话。会议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党全社会对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出全面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会议的召开对于引领和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纲要》的形成过程

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指明了方向。2008年8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正式启动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刘延东国务委员为副组长、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以刘延东为组长、14个部门参加的工作小组。同时组织了由5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和100多位各领域高层次专家组成的咨询组。在境内外先后召开座谈会、研讨会1800余次,参与人员3.5万人次。研究制定工作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调研阶段:从2008年8月29日到2009年2月,历时半年,第一次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进行专题调研、深度调研,主要任务是了解掌握情况,凝聚重点难点。二是起草阶段:从2009年3月到2010年2月,历时一年,起草文本,修改论证,主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形成文本初稿。三是公开征求意见阶段:从2010年2月28日至3月28日,历时一个月,文本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主要任务是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四是审议完善阶段:从4月15日至6月21日,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审议。在纲要形成过程中,共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或建议460多万条,前后正式进行了40多轮大的修改,在调研阶段共形成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这次纲要的研制,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都是历次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所没有的。纲要的形成过程,也是广开言路、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凝聚共识的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很好的范例,是社会主义民主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是全党全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纲要》的主要内容

《纲要》共六个板块:主体是四个部分,即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共70个条目,前面有“序言”,最后有“实施”。

“序言”主要阐述了纲要制定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等响亮口号。

“总体战略”部分明确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发展任务”部分分别提出了今后10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共8个不同类型教育的改革发展任务。

“体制改革”部分分别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等6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内容和措施。

“保障措施”部分有六项: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部分对贯彻落实《纲要》的责任分工、配套政策、督查检查、营造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五、《纲要》亮点解读

1、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20字方针是纲要精神的集中体现,它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总体要求。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实现两大战略任务的重要保证。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大,我们党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决心更加坚定。党的十二大报告把教育确定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优先发展是指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集中体现。育人为本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育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一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四是加强薄弱环节、争取一系列倾斜政策。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环节。要使中国的教育由大变强,必须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三是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2、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即“两基本,一进入”。

围绕这个战略目标,一是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40%。二是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三是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四是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五是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3、战略主题:坚持以为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纲要确定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也是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时代选择。

4、强国必先强教。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开宗明义响亮地提出“强国必先强教”,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推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伟大号召,把对教育工作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回顾历史,教育强则国家强。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三次现代化后进国和地区追赶先行国的成功范例。第一次是美国对英国的追赶。第二次是日本对美国的追赶。第三次是韩国对西欧的追赶。每一次成功的追赶都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源的追赶。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中国经济与人力资本经历了由盛变衰,到逐步崛起发展的历史。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是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大部分时间在四分之一左右。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中国两千年国运兴衰的历程,就是两千年的人力资本强弱的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转变,但还不是一个教育强国。建设一流的国家,必须首先发展一流的教育。强国必先强教,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然要求和时代强音。我们坚信,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之日,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时。

5、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呼吁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呼吁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本质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历史转变。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15%,进入到大众化阶段。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4.2%,在校生2979万,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未来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质量不断提高、一流大学建设实现质的突破,科学研究取得世界性重大突破。到2009年,全球有近40个发达国家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中后期,只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作为中国教育的龙头,高等教育为引领中国进入学习型社会奠定人才和智力基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迈向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抉择。

6、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这是教育事业立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国家级战略的全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新的政策亮点。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质上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内容包括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及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中小学要开发地方与校本教材,诸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经济与社会、弘扬传统文化与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等。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特别是推进节能减排校园和节约型学校建设,努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新一代公民。

7、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进一步阐释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方针,进一步昭示了教师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全教会和纲要第一次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要突出三个重点:即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倡导教育家办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人民教育家。未来10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如评正教授级教师职务等。二是加强师德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三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有计划地对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5年一个周期的岗位培训。四是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如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等。五是着力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

8、教育投入实现4%的目标。纲要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为实现4%的目标,要不断完善投入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另外纲要提出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从今秋起,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可在1000—3000元范围内调整,资助面东中地区为10%,中部地区为20%,西部地区为30%。

另外,还有一些亮点:如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开展改革试点等,我们在学习《纲要》中注意领会和把握。

六、关于普通高中教育

《纲要》对高中阶段教育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高和职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二是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三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艺在学习贯彻纲要精神时谈到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一要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刚刚“普九”的地区在保持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二要努力破解高中办学同质化问题,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选择需要,为不同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要通过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带动普通高中逐步形成开放、灵活和多样的发展格局。要抓好改革试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实验,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作为我们学校,学习贯彻全教会和纲要精神,主要抓住两点:一是始终不渝地坚持提高质量、提高升学率,这是我们的生命线;二是要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办出其他学校没有的东西。我们要集思广益,很好地分析研究我校的特色到底是什么?努力把我校办成质量一流、特色明显的省级示范高中。

 

二O一O年十月

来源:商洛中学办公室
时间:2010年10月15日
栏目:学校网站 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