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家庭教育



个性化家庭教育

陈思鸿(商洛学院)

    个性化家庭教育,就是弘扬孩子独特个性的教育,是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尽可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简单概括就是根据孩子独有的个性,因材施教。

    人的人性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在主体积极活动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国普通家庭教育均是“父母+一个孩子”的模式,家长是最了解孩子属性的人,具备发现、发觉、激活和培养孩子个性的基本条件,而孩子的身上或多或少反映出了家长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个性至少有50%以上打上了深深的家庭烙印。同时,由于社会的深刻发展,孩子的心灵世界更丰富、思维更开阔、个性更突出、性格更判逆。优越的生活条件易导致坚定的意志力和科学人生观的普通缺乏。激烈的竞争和流行的实用主义也影响着孩子们,于是“孩子难教”、“孩子难管”成为家长的老生常谈。因此,这就要求不同的家庭在孩子成长的个性化教育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个性化家庭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理解、尊重个性的原则

    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理解了孩子个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过程,才能正确评价哪些是孩子个性的优势、哪些是劣势。才能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来因材施教。理解孩子不仅仅指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些外显的情感和个性表现,而是要了解孩子的发展之序,认识孩子的发展之势,理解孩子个性的成因与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理解还包括对不同年龄孩子个性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了解,自觉采取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个性化教育方法。

    尊重是人的心理需要之一。每一个个体都有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尊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自尊心越来越强。自尊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特征,为孩子朝着适合自己所爱、所向、所能、所长的方向发展创造条件,走适合孩子个性特点的独特之路。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尊重其个性、行为方式和兴趣爱好,不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和兴趣,不以自己的好恶规定孩子的发展方向,不强迫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但尊重孩子并不是放弃家长的责任而放任自流,而是尊重孩子人格尊严,把孩子当作发展中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孩子是独立成长、独立体验生命全过程的个体,孩子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塑造是父母不可代替的。父母能够努力的是帮助孩子与众不同。

   (二)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才能教育出个性化的孩子。因此在个性教育中要注重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家长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善于创造性运用其他家庭没有想到、没有用到的科学方法,实施别具一格的教育。在家庭个性教育中特别要有创新的思想和行动。可以与孩子合作,善于从孩子身上寻求启发。要树立“只要有独特的,就一定是优秀的”这一观念,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去尝试“探险”,保护“叛逆”。当然,个性化不是随心所欲,轻率决定,盲目地、单纯地追求与众不同,而是在掌握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更新观念、理智分析和科学地实验。这样的个性化教育过程本身就会成为个性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从而对个性化教育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促进潜能充分发挥原则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开发不尽的金矿,有待于教育开发。“所谓潜能,意指潜在的能量,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倾向性”。它是个人发展的内在特质。实行个性化教育,寻求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对个人来讲,潜能发挥的越充分,个人自我价值体现得也越充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就越大;对社会来讲,人人充分发挥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贡献社会,社会发展就越迅速、越充分。每一个孩子的潜能由于先天和后天条件的种种差异,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每个人都以丰富的方式表现其特殊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强项发展的越好,其个性也就越得到充分的张扬和体现。家长的任务是发现孩子的强项,为孩子的潜能优势充分发挥扫清道路,创造条件。

   (四)全面教养与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基本任务就是为孩子的良好个性健康发展奠定最初的基础,全面提高孩子的基本素质。一方面,全面教养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一种基本素质,它是个性特长发展的“金字塔基”,作为基本素质的“塔基”不稳,那么作为“塔尖”的特长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全面发展仅仅是指“基本素质”,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都达到高超水平。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提出人的能力多元化的同时也指出,只要给儿童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每个孩子都可以在7种智能方面获得“合格”的发展,但归终只是在一方面或有限的几方面形成特长,而不是所有方面都可以达到特长标准。因此在家庭个性化教育中家长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让孩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家庭个性化教育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期望值过高

    一项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91%的家长希望孩子考大学,97%的家长希望孩子从事脑力劳动,89%的家长要求孩子考第一。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的许多家长往往无视孩子间的个性差异,忽视孩子的特性,盲目与别人攀比,结果是首先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孩子虽然已经做了努力但距离父母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孩子感到自己总是失败者,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导致学习兴趣下降,自信心降低;其次容易导致急功近利图慕虚荣的个性;同时家长也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产生极度的紧张、焦虑,为孩子的未来担忧。其实,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只要了解孩子的潜能优势,因势利导,讲究独特,他就能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获得成功。

    (二)急于求成

我国语言文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教育近乎农业生产,绝非工业生产”。那么,每个孩子都是一株缓慢生长的珍奇植物,父母就要做精耕细作的园丁。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三)丧失自我

    近年来,为了孩子的成长,出现了“专职妈妈”。她们为了教育照顾孩子,宁愿放弃自己的事业。孩子和家长都是独立的个体,生命的过程和体验是不能相互代替的。教育过程中榜样的力量不可包忽视,父母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执着顽强追求等本身就是对孩子个性的无声教育。父母有自我,孩子才能有独立意识,才能保证孩子成长。

    摘要:《60名高考状无的家教奥秘》

   做人教育是家教的核心

    少年人格的好坏,直接接受父母的影响。父母的人格力量是潜移默化地通过模仿、暗示和感染的机制而影响、传递给下一代的。60名状元中许多人坦言,高考的成功来源于良好的家教带来的精神力量。辽宁文科状元黄晓庆说:“我学习上有点失误,父母不大批评;若在做人方面不行,可就难过关了。”吉林文科状元孙海萍则说:“我小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还说女孩子不要只追求漂亮打扮。这对我的成长很重要”。

   信心教育能挖掘你的潜力

    北京文科状元王璞说:“我考试如果没有考好,父亲从不会责备,而总是与我一起分析问题,并鼓励我:‘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广西理科状元欧阳图对此问题也颇有同感:“从小父亲就教育我:‘我们这里是小地方,以后出去,靠你自己奋斗。只要你奋斗,你就行!’这使我从小就有奋斗的动力。假如父亲说:‘没关系,我有的是钱,将来我能给你解决……’那我就完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家长放手教育,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这正体现了创新教育。如王璞的父亲就总是从大方向鼓励他,让他树立大学习观,将课内、课外、社会活动等都纳入学习的范畴。因而王璞不仅学习成绩好,班长也当得好,还参加了学校的广播站活动,并编辑刊物。他认为这也是学习,是发展能力的方式。天津理科状元杨帆的父母则鼓励他:“走自己的路,别重复别人,按照自己的情况去学习、去生活、去发展。”北京理科状元杨颂的家庭在人格创新方面很典型。不仅父母与他平等对话,开展讨论,甚至家里来了客人,谈起社会上的事,也允许他发表不同意见,从而使他敢于质疑。

   找到学习的乐趣是培养自觉性的关键

    调查发现,这些状元都感觉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而不是苦差事,因而他们都有学习的自觉性。黑龙江文科状元胡玲表示:“我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兴趣、愿望和责任。学知识是为了使人生更快乐。”良好的心态才能发挥高水平。在7月的考场上,这些状元们正是以平常心态轻装上阵,才最终夺冠。

    从以上的调查我们发现,60名高考状元所接受的温暖、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成才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家教方式正蕴含了专家们所倡导的现代素质教育理念。21世纪是知识创新世纪,创新精神是科学的主旋律,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许,选择家教方式的主动权还掌握在同学们父母的手里,但对“成才”的共同希冀,一定会让两代人之间找到心灵的契合点。因为,努力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成长环境,正是明天迈向成功的起点!

    总之,个性化家庭教育方法无穷,某个家庭的教育方法对另一个家庭不一定适应,对某个孩子有效的方法在另一个孩子身上也许并不起效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家长应该经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分析自己的教育效果,从而调整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事施教,贵在得法、有效。

来源:商洛中学
时间:2008年5月6日
栏目:学校网站 家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