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教育科研 课程改革 教师风采 学生空间 校园服务 专题网站
校内主站
"免费""自主招生":2006中国教育八个关键词

  2006年关于教育的许多关键词将在较长时间内,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7月到11月,短短5个月内,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四次座谈会,请教育界人士就教育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出意见。一国总理如此密集地关注教育,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不多见。

  2006年,对中国教育改革来说有许多非同寻常的事件。这一年,关于教育的许多关键词将在较长时间内,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一:免费

  “上学不用交学杂费,每年还有300元生活补贴,我觉得这一切都像在梦中。”去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包头市中学生马强,今年在国家资助下得以重返校园。马强的幸运来自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

  2006年,我国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让5000多万中小学生受益,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减负500元。

  截至10月,中央财政共为此落实资金133亿元,各地落实资金77亿元,农村中小学拿到了财政拨付的公用经费,多数省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水平有较大程度提高。大批辍学儿童重返校园。

  9月1日,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在原来“免收学费”基础上,首次明确现定不收杂费,各级政府切实承担起保障义务教育的责任。

  天津教育科学院院长张武生评价说,这项改革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整个教育的发展更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006年春季学期,国家宣布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包括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入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为此,2006年至2010年,我国将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5年间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

  关键词二:均衡

  今年新学期伊始,沈阳市城区254所中小学1977名教师完成了沈阳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优质学校教师向改革学校流动,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通过3~6年的优质师资“大流动”,沈阳市将基本实现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杜绝择校现象。

  “择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择师’。教师轮岗制,让教师流动起来,有利于实现义务教育校际间的师资均衡。”沈阳市教育局局长李梦玲说。

  城乡、区域乃至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是我国教育发展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在同一区域内部,有些重点学校和薄弱校之间,生均经费可以相差3至5倍;70%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择校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仅仅因为隔着一条马路,马路一侧的孩子要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可上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另一侧的孩子因为户口所属不同,就只能上一个普通校,由此出现了一个厕所的门牌号码上就能上十几个孩子户口的怪现象。

  教育的城乡差距更大。有几个参加全国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座谈会的农村重点学校的老师,在参观北京的学校时,看着看着就哭了,他们说,我们的学校一辈子也达不到这种水平。

  均衡发展成为2006年教育领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也列入了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新的《义务教育法》。

  通过各级财政承担80%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逐步实现农村学生生均投入和教学要求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在城镇,沈阳、南京、天津一些省市今年纷纷清理规范改制学校,对“校中校”说“不”。天津斥巨资改善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软硬件建设,并通过划分联合学区、教师定期交流等办法开展校际之间的帮扶,实现均衡发展。北京市教委作出决定,“今后,北京市中小学不得再有重点校和非重点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之分”。

  天津市教委分管普教的副主任孟庆松对此表示谨慎的乐观,教育资源均衡的“制度瓶颈”不解除,在所有公办校达到办学基准、消除薄弱学校之前,由此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都不能解决。

  关键词三:课改

  新中国教育史上的第八次课改成为落实素质教育实质步骤。高中课改在2006年扩展到十多个省市。

  9月,天津市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改。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课改推行学分制,课程将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必修课程统一安排,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修满144个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学业状况将通过学分记录予以评价和反映。

  浙江省新课改强调过程评价、成长记录,实行学习、科目、模块三级教学。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后,以往高中实行了几十年的“统一”课程表将结束使命,取而代之的将是学生的个性化课程表。

  孟庆松认为,这一次的课改,要求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生存、做人;从过去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的评价体系。

  张武生将这次课改的方向称为“革命性的”。他认为,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新教材注重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主性。

  课改开始催化高考变革。第一批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山东、广东、宁夏和海南四个省(自治区),日前向社会公布了经教育部批准的2007年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然而,课改进展并非一帆风顺,新挑战已经出现。面对新教材,有的地方出现了“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的问题。作为首批课改试点省的福建,由于中考和高考评价体系没有变,升学率仍然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由此催生了新一轮课改“怪胎”:教师一边应付上头推行课程改革,一边仍按“老方法”教学。

  关键词四:竞争

  2006年高考过后,各大媒体都在热议一个话题——香港高校扩大内地招生,争抢已经考上清华、北大的优秀生源。今年香港8所大专院校合共招收了1300多名内地新生,其中不乏各地的高考状元。

  抢夺生源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法国总统希拉克今年10月访华时表示,将为中国学生大开方便之门,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将很快从现在的2.5万人增至5万人。

  11月,由美国教育部长率领的美国12所高校校长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北京教育展。美方代表团表示,由教育部和高校联袂组团是一项历史性举措,而此前在历年举行的国际教育展上,美国院校鲜有参展。

  美国签证程序在透明度、速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目前大约97%的赴美申请能在两天或少于两天的时间内得到处理,而中国学生赴美签证批准数量在近两年也连续增长。截至今年秋季,2006年美国使领馆向中国学生发放了25900多个留学签证,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一半。

  熟悉西方教育的张武生认为,在中国加入WTO五周年后,中国教育面临来自国际上的竞争正在越来越激烈。挑战正如期而至。但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开放中发展的一个契机。

  关键词五:质量

  经过多年扩招,中国高等教育终于出现一个拐点: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扩招带来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办学质量的下降也日益显露。

  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高校数量由1986所增加到2568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0%,在校生人数由800万增加到2300万,高校新生中农村学生数超过了城市学生数。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高校生均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许多高校还逐渐暴露出专业数目过多、学生外语水平偏低、教学内容过旧、培养模式单一、人文教育弱化等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李主其说,“基础研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高校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清华、北大等院校就是最好的证明。但由于许多高校教学质量不高,基础研究能力较差,技术创新能力无疑受到严重制约。”

  国务院今年5月召开会议部署高校招生管理工作时强调,要切实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高校招生规模。科学发展观开始引导高等教育。

  关键词六:自主招生

  4月初,1185名上海高三学生在万众瞩目中先后走进了复旦大学光华楼。他们中将有300人通过这所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录取”。上海交通大学也进行了同样的“面试录取”。

  与教育部过去在几十所高校试行的自主招生相比,此次“自主选拔录取”以面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高考成绩第一次与录取脱节,只作为参考依据。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认为,“这是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晓鹏教授表示:“以前招生的事情都是由政府来做,权力是在政府手中,这一次改革,比较实质性地使这个权力回归到高校手中。”

  2003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截至目前,全国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已经有53所。

  一位参与教育部高考改革研究的专家说,今后高考录取的依据应该多元化,除了高考分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服务、高中学习成绩、面试等将作为录取的依据。

  虽然对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做法不乏质疑之声,但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肯定了这一改革:2007年,自主招生高校有望再增加约10所。

  关键词七:就业

  与扩招相关,就业难像阴云一样笼罩着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天津师范大学一位院长告诉记者,十年前,学校需要找关系托人情才能“抢”到一名硕士。三四年前,对博士生基本上是来者不拒。而今,经常有10多名博士生为一个就业岗位展开激烈竞争。

  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增幅达22%;2007年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

  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其中有结构性就业矛盾,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工作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员。

  张武生说,高校招生规模的膨胀,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造成人才暂时的相对过剩;另一方面,把许多原本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学生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范围,而他们不愿也不能做一名工人。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范星说,企业销售产品,都会去调查客户需要什么。现在,学校的人也来我们企业,但来的都是搞就业的教师,搞教务的人不和我们交往。这位年轻的人力资源专家比喻说:“学校只生产蛋糕,企业除了蛋糕,还需要包子啊。

  关键词八:职业教育

  2006年,职业教育已经列入中南海的议事日程。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有关专家围绕职业教育进行座谈。这是总理向参加职业教育座谈会的人士传达的一个信息。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龙德毅更多的是从和谐社会角度来解读:“中央这么重视职业教育,体现着新一届中央领导执政为民的理念。接受职业教育的多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把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让人人有技能,学会生存。”

  2006年,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成立了由教育部牵头,十几个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议。

  职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近年来,各地劳动力市场都传出高级技工短缺的信息:今年北京的企业“蓝领”缺口达100万多人,上海开出月薪6000元的高价仍难招到数控机床工。高技能“蓝领”的走俏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明显对比。

  “十一五”期间,中央计划投入14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包括实训基础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等事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项目建设。2006年,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了170个县级职教中心、220所示范性中等职校、321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确定了100所职业院校自2007年起开展半工半读的试点工作。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上职中,再打工”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作者:张建新 栗建昌)




来源:
时间:2007年1月1日
栏目:学校网站 教育动态

网站维护:商 洛 中 学 现 代 教 育 信 息 中 心
COPYRIGHT 2003-2004 ©  陕 西 省 商 洛 中 学 陕西ICP备案编号:011273
地址:商洛市北新街西段 邮编:726000 电话:0914-2398241 邮箱:webmaster@slzx.cn